了不起的李太白

高适与李白两人初次见面就有一种竞争关系,还是要命的那种。

所谓不打不相识,一人解决一个流贼之后,初次离开家乡的高适被眼前这位五官上下乱飞的剑客、酒徒、诗人裹挟着踏上旅途。李白给予的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在黄鹤楼出手阔绰),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他让高适第一次见识到了如此成立的人生,如此快意、肆意、得意,对酒而歌,出口成章,他人苦心钻研得来的才学在眼前之人身上只是天赋不经意间的展现。

记忆里的李白总是闪闪发光,内心像他身上的一袭白袍那般澄澈,却也藏不住半点城府机谋。求官碰壁后当街舞剑发泄,下一秒又没心没肺地咧开嘴笑了起来。这种性格的人可能不适合当同事,但绝对适合交朋友,搞气氛一流,换算成现代约等于专业歌手水平的麦霸,唱的还都是即兴创作的歌,谁看了不迷糊?


(资料图片)

片中有很多满月作为背景的漂亮全景,二人纵马驰骋在天地间,盛世的光芒则被四海。高适在长安碰壁后前往扬州赴一年之约,不曾想那个在远去的航船上大声诵别的家伙早已把这档子事忘了个干净。充满各种荒唐事的夜里,高适见识到了销金软骨的温柔乡,自己无比珍视的高家枪法也败在一位女子剑下。他明白了两件事:一是自己仍有不足,一寸长一寸强仍然败于剑下,武艺还欠缺打磨;二是自己比起报国无门的裴十二,至少从出生之时便有了一份幸运,比月下无奈叹息的裴家剑法传人多了太多可能。

于是,挥手告别。

人到中年的李白告别了长发文艺男的形象,戴好冠冕、留起胡子,把自己打扮成画卷里的样子,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少年下定决心这次要先把玩心放一放,放低姿态寻个前程。高适为什么要劝他放弃入赘呢?远方渐行渐远的孟浩然都表示了赞成,他为什么还要留下否定意见不辞而别呢?

因为他不希望一生洒脱的李白像自己一样,低头、妥协、认命。他是注定被仰望的太阳,是暗夜里的明月,是不曾熄灭的烛火,绝不是俯首帖耳的赘婿,溜须拍马的庸人。那样的李白,即使是想象也不被允许。所以高适留下否定的谏言,悄然离去。就好像看不到最终的结局,记忆里的李白还会是那样自由洒脱,无拘无束。

二人再次相见是在塞外的客栈,又是一个月夜。在那个通信困难的时代,能够通过诗句流转确认彼此的存在无疑是一种幸运。两人又一次行侠仗义,无意间救下的人成为了平定叛乱的关键人物,对李白来说也是如此。命运之弦在无意之间被拨动,在此别过的两人不知下次遇见会是如何。

时光流转,收到李白传书召唤来到长安的高适发现眼前人再次忘了信中的约定。但他会怪李白吗?我想不会的。他就是这样一种想一出是一出的热烈性格,写信时的急切是真的,见到时的欢喜是真的,记不得自己写过信也是真的。所以高适不会与他计较,只是循着他的声名来到热闹无比的酒肆。楼台之上的李白一袭红袍,就像饱尝入世好处的他被晕染、同化,不再是月夜田野乡间纵马吟诗的白衣少年。弹起琵琶的李白把全场气氛炒热到最高潮,类比一下大概是咖位最大的摇滚巨星亲自弹唱,在座的所有人都被这种狂欢的气氛所感染、投身其中,这种狂欢就像开元盛世一样永远不会结束。

高适再次离开了。这不是他向往的生活,这里没有他手中长枪的用武之地,这也不是他心目中李白应该有的样子。

二人最后一次面对面的重逢时李白决定皈依道门、潜心修炼。以之后的结果来看又是一个想一出是一出的举动,没什么结果,但高适还是应允了他的请求,陪伴他一起走完了艰难的仪式。这就是朋友存在的意义吧,在你需要的时候只需要一声呼唤,我都会陪你踏上旅途,就像多年前初见时那样。

一切结束后的河岸边,一行人都喝得酩酊大醉,影片迎来了重中之重的视觉奇观——《将进酒》。在返回天宫的诗仙带领下,身后的友人们也都乘着白鹤扶摇而上,杯酒越千年,千金散尽还复来。历经如此艰难困苦、人生起伏之后,他还能随口吟诵出这样洒脱不羁的诗句,诗与人已成一体。

高适离开前,李白拖着宿醉后的身体,提出和他像年轻一样相扑决胜。垮掉的眼袋、花白的须发、大腹便便的白胖身体,这样的李白早已不是势均力敌的对手。而转身离去的眼前人,似乎还能兑现“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的期许。

…………

雪夜孤城之中,大唐重骑冲锋而出,当先一员老将拍马挺枪,锋芒所到之处突厥士兵无不四散奔逃,云山城传檄而定,长安之围顺势化解。高适等待一生的光荣时刻就此被水墨画定格。至于那大破数万敌军的功劳,就让给后生去取也罢。

再说两句:

因为最近刚考完美国文学(考得不好),这个全景式回忆的讲故事方式看下来其实有点像《了不起的盖茨比》,经历由盛转衰的一代诗人也可以说是迷失的一代,眼见着高楼倾覆、社稷不存。高适回忆里的李太白也绝对远不止用“了不起”可以概况,两人聚少离多的互动让我看完第一时间有个奇怪的既视感,感觉和《一天》很像,这一定是我的问题。两位诗人个人的人生进程和唐朝由盛转衰的命运息息相关,狂欢般的宴饮总会迎来东方之既白,新的一天到来之时,不可避免的衰老也悄然而至——“轻舟已过万重山”,人生不过百年,这个过程远比想象的要更短,与之相比168分钟的片长真的不算长。

高适最有名的诗句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用在李白身上也完全匹配。他在自身所处的时代就已经闻名天下,直到今天依然家喻户晓,以这样那样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人们记住的是一首首逐渐读懂的诗句,而不是商人之子的出身、郁郁不得志的求官之旅以及惨淡收场的晚景。他是天上降下的谪仙,注定不属于按部就班的人世;他是高适眼里才气纵横的挚友,多年过去眼里仍然是初见时的少年模样;他是独属于盛世大唐的浪漫注脚,千百年后依然会有他的诗歌与故事在传唱。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每日舞蹈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5   联系邮箱:5 146 761 13 @qq.com